关于印发《长安大学一流本科课程评价办法》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9-01  







 

关于印发《长安大学一流本科课程

评价办法》的通知

 

校属各单位:

《长安大学一流本科课程评价办法》经校务会2019年12月23日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学习贯彻落实。

 

 

                               长安大学

  2020219

 

 

 

 

长安大学一流本科课程评价办法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和《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方案相关要求,按照《长安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细则》,制定本评价办法。

一、评价体系

课程要求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通过建强课程团队、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评价等方式,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二、评价对象

(一)线上一流课程。即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坚持优质、开放、共享的原则,以“互联网+”“智能+”等现代化教育为手段,建设课程质量高、共享范围广、应用效果好、示范引领性强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慕课)。

(二)线下一流课程。主要指以面授为主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塑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较好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作用。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主要指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或其他在线课程,运用适当的数字化教学工具,结合本校实际对校内课程进行改造,安排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面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打造在线课程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

(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着力解决真实实验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形成布局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开放共享有效的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

(五)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课程应为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训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学生70%以上学时深入基层,保证课程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评价内容

一流课程建设一般须经较长时间实践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教学理念先进。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显著。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三)课程目标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培养。

(四)课程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五)课程内容与时俱进。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与时代性。

(六)教学组织与实施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七)课程管理与评价科学且可测量。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四、评价标准

一流课程评价采用百分制计分。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围绕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团队、教学支持、应用效果与影响等五个一级指标进行课程评价;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围绕项目要求、项目背景、项目内容、研发技术、持续运行、教学团队、项目共享等七个一级指标进行评价。具体评分标准详见附件1-5。

五、其他

本办法与《长安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细则》配合使用,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附件:1. 线上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2. 线下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3.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4. 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5.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附件1                    线上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及描述

分值

课程

内容

20分

1-1 规范性

课程内容为高校教学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若课程内容不规范,不适合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此项为0分。)

5分

1-2 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注重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若存在思想性或较严重的科学性问题,此项为0分)

5分

1-3 安全性

课程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无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内容。(若存在有不适合公开的课程内容或有确凿证据证明有侵权情况,此项为0分)

5分

1-4 适当性、多样性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在线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若学分课程的内容过于浅显,或考核评判标准过低,此项为0分。)

5分

课程教学设计

25分

2-1 合理性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组织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5分

2-2 方向性

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志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课程应用与课程服务相融通,适合在线学习、翻转课堂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拓展性学习。

10分

2-3 创新性

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各教学环节充分、有效,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的诉求,不是传统课堂的简单翻版。

10分

课程团队

10分

3-1 负责人

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慕课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课程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5分

3-2 团队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

5分

教学支持

20分

4-1 团队服务

依托课程平台,教师能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在线指导与测评。

10分

4-2 学习者活动

学习者在线学习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

10分

应用效果与影响

25分

5-1 开放性

面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开放学习程度高。

5分

5-2 课程本校应用情况

在本校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若未应用于本校课程改革,此项为0分)。

5分

5-3 在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中应用共享情况

共享范围广,应用模式多样,应用效果好,社会影响力大,受益教师和学习者反馈、评价高。

15分

附件2                  线下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及描述

分值

课程内容

20分

1-1 规范性

课程内容为高校教学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

5分

1-2 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课程思政育人宗旨;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

5分

1-3 目标导向性

针对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的具体目标导向,目标与内容相一致,内容支持目标。

5分

1-4 适当性、多样性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

5分

课程教学设计

30分

2-1 高阶性

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10分

2-3 创新性

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持续更新,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学习过程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

10分

2-2 挑战度

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0分

课程团队

20分

3-1 负责人

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10分

3-2 团队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

10分

教学支持

10分

4-1 团队服务

助教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

5分

4-2 学习者活动

课堂教学过程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

5分

应用效果与影响

20分

5-1 质量评价

近2年内的课程教学综合评价结果良好及以上。

10分

5-2持续改进情况

课程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试、答疑等进行持续改进。

10分

 

附件3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及描述

分值

课程内容

20分

1-1 规范性

课程内容为高校教学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

5分

1-2 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课程思政育人宗旨;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

5分

1-3 目标导向性

针对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明确课程的具体目标导向,目标与内容相一致,内容支持目标。

5分

1-4 适当性、多样性

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配置丰富、多样,深浅度合理,内容更新和完善及时,考试难易度适当,有区分度。

5分

课程教学设计

30分

2-1 高阶性

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10分

2-3 创新性

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持续更新,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和互动性,充分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合理设计线下授课和线上学习的各个环节,体现线上资源和线下课堂结合的优势。

10分

2-2 挑战度

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0分

课程团队

20分

3-1 负责人

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在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度。

10分

3-2 团队

主讲教师师德好、教学能力强,教学表现力强,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团队教师有线上课程建设经验。

10分

教学支持

15分

4-1 团队服务

助教按照教学计划和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测验、作业、考试、答疑、讨论等教学活动,及时开展有效的指导与测评。

5分

4-2 学习者活动

课堂教学过程响应度高,师生互动活跃。

5分

4-3 教学资源

所选用的线上课程资源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

5分

应用效果与影响

15分

5-1 质量评价

近2年内的课程教学综合质量评价结果良好及以上。

5分

5-2 课程应用情况

在本校将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分

5-2持续改进情况

课程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试、答疑等进行持续改进。

5分

附件4               虚拟仿真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及描述

分值

项目要求

20分

1-1 规范性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应坚持“能实不虚”,支撑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至少满足2个课时的实验教学需求,学生实验操作步骤须不少于10步。

10分

1-2 先进性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水平。

10分

项目背景

10分

2-1 问题导向

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5分

2-2 需求导向

紧密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5分

项目内容

25分

3-1 多样化

实行基于问题、案例的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

10分

3-2项目呈现

创新实验教学项目资源呈现方式,注重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媒介促进教学准备、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10分

3-3 项目考核

提供实验项目配套的考核评价措施,检验和评价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并及时在线给出相应的反馈信息。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随堂测验、阶段考试、实验报告等。

5分

研发技术

15分

4-1 技术性

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手段。

10分

4-2 可靠性

注重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护,切实保障学生健康。

5分

持续运行

10分

5-1 有效性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接入实验教学项目的运行需求,搭建具有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和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运行平台。互联网网络链接地址直接指向实验项目,确保所承诺的并发数以内网络实验请求及时响应和对超过并发数的实验请求提供排队提示服务。

10分

5-2 安全性

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网络公开传播的内容,注重对相关实验教学项目自有或共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对学生个人信息等的保护,严格遵守我国教育、知识产权、互联网等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谁开发、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基本安全责任。

否决性指标

教学团队

10分

6-1 项目负责人

师德高尚、热爱教学,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造诣,教学水平高,在推进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中投入精力大,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头作用。

5分

6-2 团队成员

组建有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能积极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研发与教学实践。

5分

项目共享

10分

7-1 开放服务

项目被认定后校内永久免费开放服务,1年内能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并提供教学服务,1年后至3年内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不少于50%,3年后免费开放服务内容不少于30%。

10分

附件5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评分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观测点及描述

分值

课程内容

20分

1-1 规范性

课程内容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课程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质量高;课程知识体系科学完整。

5分

1-2 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

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课程思政育人宗旨;课程内容先进、新颖,反映学科专业先进的核心理论和成果,体现教改教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水平。紧密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实践,操作规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与思想政治素质训练、创新创业训练、专业实践训练、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5分

1-3 目标定位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目标,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指导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目标与内容相一致,内容支持目标。

5分

1-4 前沿性和时代性

注重社会实践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成体系理论和社会实践教学内容;社会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70%以上。

5分

课程教学设计

30分

2-1 高阶性

课程教学设计包含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将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0分

2-3 创新性

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并持续更新,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多样性,学习过程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把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出来。

10分

2-2 挑战度

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发挥潜能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拓展应用,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10分

课程团队

20分

3-1 负责人

在本课程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造诣,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具有优良的师德师风。负责人应具有高级(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应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水平和各类大赛指导经验和能力,有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赛、双创竞赛及全国性学科竞赛的省级以上获奖经历

10分

3-2 团队

课程团队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队成员可为行业有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专家。

10分

教学支持

10分

4-1 教材应用

教材要有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要有来自社会实践或创新创业的优秀案例。

5分

4-2 教学基地

至少一个固定的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课程的实践环节满足70%深入基地,实质性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5分

应用效果与影响

20分

5-1 质量评价

注重学生参与度;强化过程评价、服务对象评价、实践成效评价。

10分

5-2持续改进情况

根据教学效果反馈,对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考核和评价方式等进行持续改进。

10分